Frbr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譯作「書目記錄功能要件」→知識表徵、表達知識的結構,適用於書目。
----------------------------------------------------------------------------------------
FRBR是什麼? 一個書目世界的觀念模型
What is FRBR?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Bibliographic Universe
背景說明(Background)
自1992至1995年IFLA的書目記錄功能要件(FRBR)的研究團隊研訂了一個實體/關係的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model),是對書目世界概括性的觀察,它是獨立於任何編目規則與實作的。
FRBR包括(三個部份):
(一)觀念模型的描述(觀念模型乃指實體、關係、及屬性/元資料)
(二)擬出一個國家級書目記錄
(三)使用者工作(使用者需求事項)(user tasks,這是與與書目資源相關者)。
IFLA持續觀查FRBR的應用及持續FRBR的推廣及改進。
IFLA編目部的FRBR工作小組有線上論壇及網站(http://www.ifla.org/VII/s13/wgfrbr/gfrbr.htm,其中包括簡報、訓練工具、熱門書目...等等資源)。
術語詞彙(Terminology)
FRBR對書目及權威記錄的結構及關係,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同時也提供一套更精確的詞彙,來幫助未來的編目規則製訂者及系統設計者以切合使用者需求。
在FRBR製定之前,我們的編目規則在使用一些字(詞)時界定不清,如:“作品”(work)、“版本”(edition)、“單件”(item)。甚至在日常語言中,我們說到一本“書”(book)時,也許有很多含義。
例如,當我們說到“書”,並用來描述一個具體的物件(有紙頁、有裝訂或可用來撐開門…);而FRBR稱其(書)為一個“單件”(item)。
當我們到書店去購買一本書時,我們所說的“書”也許意指某一“出版品”(publication)。我們也許知道它的ISBN號碼,但並不在乎是哪本(只要是書況良好者即可)。FRBR稱其(書)為一個“媒體展現”(manifestation)。
當我們說“某人翻譯那書”,在我們心中這“書”也許是一特定的文字形態及專指的語言。FRBR稱其(書)為為一個“表現形”(expression)。
當我們說“某人撰寫那書”,這“書”意味更高層次的抽象概念、文字表述背後的觀念內容、書中所講的故事、書中人物腦中的想法。FRBR稱其(書)為為一部“作品”(work)。
From: 秋聲 BLOG:http://soundoffall.blogspot.com/2007/04/frbr.html
--------------------------------------------------------------------------------------
本文提到的三個主題:
1. Bioliometrics (書目計量學):利用數學與統計的方法做研究,圖資界很重視
2. Informetrics (資訊計量學)
3. Scientometrics (科學計量學):研究科學的科學
本文透過DIALOG資訊系統資料庫的現有的文獻,回顧了關於Bibliometrics,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三領域之間的歷史、發展和相互關係。
Glänzel & Schoepflin (1994)
指出計量學三領域的危機-源於部分來自於使用書目計量學作者以 (Bibliometrics) 一詞同義於三領域計量學。
( 第四屆國際書目計量學與科學計量學及資訊計量學研討會提出了一份討論文件,29位附和者 )
Van Raan (1997)
把科學計量學當作像危機的狀況是毫無根據的。
混亂是關於科學計量學主要方面:資訊學家在科學背景下往往認為科學計量學是獨特有別於書目計量學及資訊計量學。
混亂來自於其他的資訊學家可能在於未能欣賞其他更多關於科學文獻的。
書目計量學三大定律:
1. 洛特卡定律 (Lotka's Law):提供了作者和文獻之間的關係 (洛特卡,1926)。( 60%作者,只做一篇論文。)
2. 布拉德福德定律 (Bradford's Law):處理在科學文獻主題透過科學期刊的散射的問題 (布拉德福德,1934)。 ( 特定學科出現在核心期刊。)
3. 齊夫定律 (Zipf:關注的是單詞或發生頻率 (齊夫,1949)。 (文獻中詞頻和排名之間的關係。)
國內最常研究書目資量:黃慕萱老師,蔡明月老師。
新的延伸應用:
1. 網路計量學 (Webometrics: Metrics on the Web):目前開始興起的研究。(Ex: 社會網絡)
2. 專利資訊學 (Patentometrics)
3. 專利計量 (Patinformatic):表示研發的能力 (智財權)
書目計量:Paper量,只針對學術研究。
圖書館計量:只有圖書館關心
計量學導出結果較容易,困難點在於詮釋資料的內涵。
圖資界可以做的計量學:教學評鑑。
星期四, 1月 08, 2009
星期二, 1月 06, 2009
圖書資訊學概論 11/01:The Role of Classification in Knowledge-Representation and Discovery (分類法在知識中所扮演的角色知識表徵與發掘)
Yes,我們是第一組,有嬿容同學在作業的完成度可以說是百分百。
Title: The Role of Classification in Knowledge-Representation and Discovery (分類法在知識中所扮演的角色知識表徵與發掘)
Author: Barbara H. Kwasnik
先談分類的目的:
在現今社會中,知識是一種經濟資源,如何管理知識、組織知識成為一個重要的面向,知識組織是知識管理中的核心,而分類是知識概念建構的過程,也是知識組織的方法之一。
傳統在圖資領域的分類是要達到資訊檢索的目的;而目前分類可達到知識的展現、知識的利用、知識的中介、知識的組織等目的 。
文章摘要: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知識的表徵和知識的發掘的關係,會呈現出哪些知識表徵;而發掘可以指出一個好的分類的功能,可以結合概念與理念成為一個有用的結構。
文章內並介紹四種圖資領域的分類結構-階層式(hierarchies)、樹狀(trees)、矩陣式(paradigms)、和層面分析式(faceted analysis)。作者用例子介紹分類表如何呈現知識體,討論在資訊系統中知識的概念與知識描述的問題,並指出一個好的分類的功能,它可以結合概念與理念成為一個有用的結構。
四種分類結構介紹:
階層式(hierarchies)
純粹而完整的階層式分類架構只存在於理想中,很適合用來呈現成熟的知識領域,尤其是各個知識實體間的範圍與關係相當清楚時,但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領域都適合用階層式的架構來呈現。一個健全的階層式分類架構可以用來辨識某知識領域欠缺之處,進而去驗證理論對既存事實的解釋力,如杜威十進分類法。
樹狀(trees)
樹狀分類結構與階層式分類架構很像,差別在於其種屬之沒有承繼關係。樹狀分類架構需要對其知識領域有完整的認識或有高度的興趣,然樹狀分類架構善於呈現物件的在某一層面下的相對位置,但其在呈現同一層級子類之間的相關性方面之能力相當不足,而且樹狀結構只能支援部份的推論,如Yahoo的分類架構。
矩陣式(paradigms)
矩陣式分類架構最大的特色即是知識實體同時被兩項特質所描述,就是以兩個選定的特質為軸,交叉繪製成列聯表,而在其中交集的部份填入合於條件的實體。矩陣式分類架構是很好的發現知識之工具,以視覺的呈現方式,清楚地指出知識實體的進一步分析和詮釋。又因為只選擇了兩個特質,使矩陣式分類架構成為一種部份或偏頗的知識呈現。
層面分析式(faceted analysis)
是一種類似分類的過程,以不同角度去看世界,可呈現各種臨時、動態的分類,相當具有彈性,且配合新的現像是層面分析的最大挑戰,是最符合現代知識發展步調的分類架構。當我們面臨新的、或沒有足夠理論基礎的知識領域,或是該領域的知識很複雜而需要用多向量的特質來描述,或是該知識領域正在快速進展時,層面分析式分類架構是最佳的選擇,如冒點分類法。

Title: The Role of Classification in Knowledge-Representation and Discovery (分類法在知識中所扮演的角色知識表徵與發掘)
Author: Barbara H. Kwasnik
先談分類的目的:
在現今社會中,知識是一種經濟資源,如何管理知識、組織知識成為一個重要的面向,知識組織是知識管理中的核心,而分類是知識概念建構的過程,也是知識組織的方法之一。
傳統在圖資領域的分類是要達到資訊檢索的目的;而目前分類可達到知識的展現、知識的利用、知識的中介、知識的組織等目的 。
文章摘要: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知識的表徵和知識的發掘的關係,會呈現出哪些知識表徵;而發掘可以指出一個好的分類的功能,可以結合概念與理念成為一個有用的結構。
文章內並介紹四種圖資領域的分類結構-階層式(hierarchies)、樹狀(trees)、矩陣式(paradigms)、和層面分析式(faceted analysis)。作者用例子介紹分類表如何呈現知識體,討論在資訊系統中知識的概念與知識描述的問題,並指出一個好的分類的功能,它可以結合概念與理念成為一個有用的結構。
四種分類結構介紹:
階層式(hierarchies)
純粹而完整的階層式分類架構只存在於理想中,很適合用來呈現成熟的知識領域,尤其是各個知識實體間的範圍與關係相當清楚時,但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領域都適合用階層式的架構來呈現。一個健全的階層式分類架構可以用來辨識某知識領域欠缺之處,進而去驗證理論對既存事實的解釋力,如杜威十進分類法。
樹狀(trees)
樹狀分類結構與階層式分類架構很像,差別在於其種屬之沒有承繼關係。樹狀分類架構需要對其知識領域有完整的認識或有高度的興趣,然樹狀分類架構善於呈現物件的在某一層面下的相對位置,但其在呈現同一層級子類之間的相關性方面之能力相當不足,而且樹狀結構只能支援部份的推論,如Yahoo的分類架構。
矩陣式(paradigms)
矩陣式分類架構最大的特色即是知識實體同時被兩項特質所描述,就是以兩個選定的特質為軸,交叉繪製成列聯表,而在其中交集的部份填入合於條件的實體。矩陣式分類架構是很好的發現知識之工具,以視覺的呈現方式,清楚地指出知識實體的進一步分析和詮釋。又因為只選擇了兩個特質,使矩陣式分類架構成為一種部份或偏頗的知識呈現。
層面分析式(faceted analysis)
是一種類似分類的過程,以不同角度去看世界,可呈現各種臨時、動態的分類,相當具有彈性,且配合新的現像是層面分析的最大挑戰,是最符合現代知識發展步調的分類架構。當我們面臨新的、或沒有足夠理論基礎的知識領域,或是該領域的知識很複雜而需要用多向量的特質來描述,或是該知識領域正在快速進展時,層面分析式分類架構是最佳的選擇,如冒點分類法。

小蝶老師補充:
第五種分類結構:網狀結構 (Web上使用),Ex: 社會網絡。
本篇文章參考價值:
於Web of Science中,本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數:16
於Google Scholar中,本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數:66
小蝶老師補充:分類法不僅是分類知識,重點在讓人『發掘知識』。
星期一, 1月 05, 2009
圖書資訊學概論11/1 (James2)
Online Sesion 2 : Why are Teacher Librarians different from other librarians?
James老師要大家討論圖書館員是否需要、是否可以做研究?
小蝶老師給了答案:Yes。圖書館員通常做的是『實務性的研究』,為了解決自己館的問題。所以使用 EB (Evidence Base)來做是最好的。
我們指的研究通常是學術上的研究;學術研究做的是『通則』的研究,就是說可以應用在任何一個圖書館。
但就與圖書館員做的研究就不一樣了。 = =+
在國外,國外學校服務的圖書館員,通常會被稱為 Teacher Librarian。
討論的主題分到了這個:http://www.asla.org.au/policy/standards.htm
Title: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excellencefor teacher librarians
1. Is a librarian always just a librarian?
2. What makes a teacher librarian different?
James老師要大家討論圖書館員是否需要、是否可以做研究?
小蝶老師給了答案:Yes。圖書館員通常做的是『實務性的研究』,為了解決自己館的問題。所以使用 EB (Evidence Base)來做是最好的。
我們指的研究通常是學術上的研究;學術研究做的是『通則』的研究,就是說可以應用在任何一個圖書館。
但就與圖書館員做的研究就不一樣了。 = =+
在國外,國外學校服務的圖書館員,通常會被稱為 Teacher Librarian。
討論的主題分到了這個:http://www.asla.org.au/policy/standards.htm
Title: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excellencefor teacher librarians
1. Is a librarian always just a librarian?
2. What makes a teacher librarian different?
圖書資訊學概論 11/01 (James)
開始準備使用Black Board http://elearning.ntnu.edu.tw/
這次討論的主題為是EBL (Evidence Based Librarianship)。
EBL's 5 steps:
1. Define Problem (解釋問題)
2. Find Evidence (找出證據)
3. Appraise Evidence (評估證據)
4. Apply Results of Appraisal (由結果評估)
5. Evaluate Change (變化評估)
6. Redefine Problem (Booth and Brice, 2003) (再對問題加以說明)
Evidence Summary: Undergraduates Prefer Federated Searching to Searching Databases Individually
Abstract: 大學能寧願使用meta-Research,也不想使用個別的DB,理由是為了節省時間去找需要的資訊。
Case Design: Crossover study (交叉學習)
Setting: 3 Colleges in USA,利用各大學的學生的使用習性做觀查
Main Results:
1. 70%的參與者喜歡使用 Meta-Research。
2. 三間大學得到的數據也差不多。
3. 使用 Meta-Research 找到所需資料,所發費的時間約為20.34 Mins。
4. 使用個別的DB去找到資料,所發費的時間約為20.72Mins。
5. 查詢率:使用 Meta-Research 為5.59/7;而使用個別的DB為4.80/7。
Conclusion: 學生較使用 Meta-Research ,且找到的資料也比較滿意、也較省時。
發表的意見為:
From this case, there are seventy precent users preferred meta-search. But, there are a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meta-search and non-meta-search.
So, we could think some thing in this case.
1. Should we use the meta-search? (For user)
2. Should we buy the meta-search? (For Library)
I'm agree Professor Pu's suggestion that undergraduate shouldn't use the meta-search. Because they would get too many informations and couldn't find what they are.
In our Academia Sinica in Taiwan, our libraries would like to buy the meta-search. But we had found some question for meta-search.
1. Too expensive.
2. There are some DB couldn't been used with meta-search. For example, the DB must been used the UserID and PW.
3. The statistic for use DB that couldn't been used. Because I use the meta-search, all of DB would been counted one time.
這次討論的主題為是EBL (Evidence Based Librarianship)。
EBL's 5 steps:
1. Define Problem (解釋問題)
2. Find Evidence (找出證據)
3. Appraise Evidence (評估證據)
4. Apply Results of Appraisal (由結果評估)
5. Evaluate Change (變化評估)
6. Redefine Problem (Booth and Brice, 2003) (再對問題加以說明)
Evidence Summary: Undergraduates Prefer Federated Searching to Searching Databases Individually
Abstract: 大學能寧願使用meta-Research,也不想使用個別的DB,理由是為了節省時間去找需要的資訊。
Case Design: Crossover study (交叉學習)
Setting: 3 Colleges in USA,利用各大學的學生的使用習性做觀查
Main Results:
1. 70%的參與者喜歡使用 Meta-Research。
2. 三間大學得到的數據也差不多。
3. 使用 Meta-Research 找到所需資料,所發費的時間約為20.34 Mins。
4. 使用個別的DB去找到資料,所發費的時間約為20.72Mins。
5. 查詢率:使用 Meta-Research 為5.59/7;而使用個別的DB為4.80/7。
Conclusion: 學生較使用 Meta-Research ,且找到的資料也比較滿意、也較省時。
發表的意見為:
From this case, there are seventy precent users preferred meta-search. But, there are a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meta-search and non-meta-search.
So, we could think some thing in this case.
1. Should we use the meta-search? (For user)
2. Should we buy the meta-search? (For Library)
I'm agree Professor Pu's suggestion that undergraduate shouldn't use the meta-search. Because they would get too many informations and couldn't find what they are.
In our Academia Sinica in Taiwan, our libraries would like to buy the meta-search. But we had found some question for meta-search.
1. Too expensive.
2. There are some DB couldn't been used with meta-search. For example, the DB must been used the UserID and PW.
3. The statistic for use DB that couldn't been used. Because I use the meta-search, all of DB would been counted one time.
圖書資訊學概論 10/18 (Peter4)
Peter老師的第四個講題:Evaluating libraries。
為何要評估呢?因為圖書館是儲存資訊與知識的最大的倉庫,是母機構中的很大的投資。
所以評估圖書館會從 just-in-case到just-in-time。
Just-in-case: 以備不時之需,所以會準備全所有東西。
Just-in-time: 有需要就給,不必有庫存,需要再買。
Discoussion: Make a list of the good things about your library, and compare the items on your list to those on other lists.
公佈答案:
Beautiful Library ..... (誰寫的...)
Beautiful staff .... (誰寫的...)
有彈性的圖書館....(小蝶老師:好嗎?)
Large DB and E-Journal...(很多人寫...)
平衡館藏...(Peter問這個好嗎?大概大學圖書館會遇到...)
珍善本書...(線裝書,很特別)
A very long opening hours...
What makes a quality library?
1. Quality consists of the capacity to satisfy wants (Edward)
2. Quality is the degree to which a specific product satisfies the wants of a specific consumer (Gilmore)
3. The quality of a product depends on how well it fits patterns of consumer preferences (Kuehn & Day)
Service exchange relationship:

為何要評估呢?因為圖書館是儲存資訊與知識的最大的倉庫,是母機構中的很大的投資。
所以評估圖書館會從 just-in-case到just-in-time。
Just-in-case: 以備不時之需,所以會準備全所有東西。
Just-in-time: 有需要就給,不必有庫存,需要再買。
Discoussion: Make a list of the good things about your library, and compare the items on your list to those on other lists.
公佈答案:
Beautiful Library ..... (誰寫的...)
Beautiful staff .... (誰寫的...)
有彈性的圖書館....(小蝶老師:好嗎?)
Large DB and E-Journal...(很多人寫...)
平衡館藏...(Peter問這個好嗎?大概大學圖書館會遇到...)
珍善本書...(線裝書,很特別)
A very long opening hours...
What makes a quality library?
1. Quality consists of the capacity to satisfy wants (Edward)
2. Quality is the degree to which a specific product satisfies the wants of a specific consumer (Gilmore)
3. The quality of a product depends on how well it fits patterns of consumer preferences (Kuehn & Day)
Service exchange relationship:

Why evaluate?
1. To verify if the services & collections match user needs: Professional, curricular, recreational, etc.
2. To alert us to any problem/deficiencies in services & collections
3. To demonstrate that services & collections have value - $$ well spent
圖書資訊學概論 10/18 (Peter3)
Peter老師的第三個講題:Information Policy。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 roles of information have an impact on information policies:
1. Information as a resource
2. Information as a commodity
3. Information as perception
4. Information as a constitutive force in society (Braman, 1989)
Information policy Definitions:
"the set of all public laws, regulations & policies that encourage, discourage or regulate the creation, use, storage &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Weingarten, 1989).
Information policy can include regulation (via prescription & proscription) of information at all stages of the information lifecycle.
Library Information Policy Purpose:
1. Guide daily operation of the library
2. Provide a decision making regimen for library staff
3. Help ensure high-quality library service
4. Ensure wise use of library resources
5. Provide fair treatment of library staff & library users
6. Enable transparency
Effective library policies must:
1. Comply with legal framework in which the library operates
2. Be reasonable (including penalties)
3. Be clear (not ambiguous or vague)
4. Be applied without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 roles of information have an impact on information policies:
1. Information as a resource
2. Information as a commodity
3. Information as perception
4. Information as a constitutive force in society (Braman, 1989)
Information policy Definitions:
"the set of all public laws, regulations & policies that encourage, discourage or regulate the creation, use, storage &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Weingarten, 1989).
Information policy can include regulation (via prescription & proscription) of information at all stages of the information lifecycle.
Library Information Policy Purpose:
1. Guide daily operation of the library
2. Provide a decision making regimen for library staff
3. Help ensure high-quality library service
4. Ensure wise use of library resources
5. Provide fair treatment of library staff & library users
6. Enable transparency
Effective library policies must:
1. Comply with legal framework in which the library operates
2. Be reasonable (including penalties)
3. Be clear (not ambiguous or vague)
4. Be applied without discrimination
圖書資訊學概論 10/11 (Peter2)
Peter老師講的第二個主題:Visualis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
Knowledge visualisation:學習『學術性通訊與網路、發展與演化的領域』和『擴散性研究主題與個別作者、機構之間的關係』。
Knowledge maps can be drawn from:
1. Expert opinions
2. Bibliometric studies
3. Content of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4. A combination of these elements
Expert Opinion: 專家分析法 (但有回收率的問題)
Bibliometric studies: (ISI)
1.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ACA)
2. Subject profile analysis (SPA)
3. Subject descriptor analysis
應該指得是引文分析 (Citation analysis),可從作者引用相關與主題引用相關去看。
Peter老師要我們看的網站:http://www.kartoo.com/
輸入:Visualizing knowledge domains
Knowledge visualisation:學習『學術性通訊與網路、發展與演化的領域』和『擴散性研究主題與個別作者、機構之間的關係』。
Knowledge maps can be drawn from:
1. Expert opinions
2. Bibliometric studies
3. Content of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4. A combination of these elements
Expert Opinion: 專家分析法 (但有回收率的問題)
Bibliometric studies: (ISI)
1.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ACA)
2. Subject profile analysis (SPA)
3. Subject descriptor analysis
應該指得是引文分析 (Citation analysis),可從作者引用相關與主題引用相關去看。
Peter老師要我們看的網站:http://www.kartoo.com/
輸入:Visualizing knowledge domains
RBH:Ratio of borrowings to holdings
% of borrowings / % of holding
期望分析法:LibQUAL (寄予的期望 & 提供的服務之間的落差)
Q = P-E
Q: Quality = Perceptions - Expectations
星期日, 1月 04, 2009
圖書資訊學概論10/11 (Peter1)
聽Peter老師說是第四次來台灣,希望我的程度不要讓他失望........
PPT 上寫著大大的 Seminar in Library & Information,要當成論文當然要是收集資料 + 結構組成。
所以第一個講題是 Information Transfer,先看看 ppt 上寫的,從幾個方面開始來看:
1. 自然界的資訊傳輸
2. 開始分析資訊傳輸
3. 早期的資訊傳輸
4. 改良後的資訊傳輸
5. 可利用的資訊傳輸模式
6. 相關的模式
OK,開始努力聽下企.....
資訊傳輸的定義:由新技術、新洞查力,對於資訊與和知識的現有主體去做新研究的產出,就是資訊與知識。
Newton: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好像在 Google Scholar看到過)
Popper's 3 words:
從Object & Events開始,經由觀查後,再由觀念去完成認知,寫下來後成完資訊。
之後經由Writing and Reading 的不斷循環下,就會產生知識。
Information transfer models highlight the stages where information needs to considered in order to get optimum advantages from it.
The roles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models, include:
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ransfer within different groups
2. Aids to designing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flow
3. Diagnosing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low failure
Shannon - 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

因為是1977年時代的圖,所以現在來看會有一些疑問,Peter問了這個多個圖中,有個共通的問題在哪?
小蝶老師給了答案:因為圖的流程不應該是單一選項,可以是跳著進行,所以圖應該會成為一個網絡狀才對。
PPT 上寫著大大的 Seminar in Library & Information,要當成論文當然要是收集資料 + 結構組成。
所以第一個講題是 Information Transfer,先看看 ppt 上寫的,從幾個方面開始來看:
1. 自然界的資訊傳輸
2. 開始分析資訊傳輸
3. 早期的資訊傳輸
4. 改良後的資訊傳輸
5. 可利用的資訊傳輸模式
6. 相關的模式
OK,開始努力聽下企.....
資訊傳輸的定義:由新技術、新洞查力,對於資訊與和知識的現有主體去做新研究的產出,就是資訊與知識。
Newton: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好像在 Google Scholar看到過)
Popper's 3 words:

之後經由Writing and Reading 的不斷循環下,就會產生知識。
Information transfer models highlight the stages where information needs to considered in order to get optimum advantages from it.
The roles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models, include:
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ransfer within different groups
2. Aids to designing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flow
3. Diagnosing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low failure
Shannon - Weaver communication model:

Information transfer spiral:

小蝶老師給了答案:因為圖的流程不應該是單一選項,可以是跳著進行,所以圖應該會成為一個網絡狀才對。
圖書資訊學概論9/20
第一堂課,小蝶老師就說來讀書是你們自找的......然後呢,圖資是否會繼續往前走,走向改名、改變.....,不要害怕,變化就給它變化,不要害怕圖書館三個字不見,何況我們現在學得已經很不圖資了。現今的圖書館已應有很多資工、資管、管理背景的人進來了,只是這些人對於圖書館工作仍然只視為職業而非專業,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圖資人常常努力的目標常常是社會的需求,為了社會的需求而改變,這會造成了圖資領域沒有了根、沒有了基礎的學理,這未來可能讓圖資人未來會被取代掉。
沒有學理的學科,未來只有被取代的份!像大陸的圖資學習也朝向『管理』方面走,那是否未來圖資學科的走向如何呢?
成為學科的條件有四項:理論基礎、學術社群、工作職場、社會價值。
圖資學的理論基礎:先問問我們為何而存在,就會出現方法論、方法學。通常一般人認定的為找資料、儲存資料的地方,這是我們千萬不要放棄的一塊,因為這是大多數人認同我們的。
圖資學的學術社群:圖資的科系、學會、研討會、期刊....等,這樣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領域。
圖資學的工作職場:圖書館、出版界....
圖資學的社會價值:圖資存在的價值,其實跟教育很有關係,這是大家都會看觀看到的,這就是圖書館在解決『資訊落差』的問題。圖書館的工作在過去,最重要的焦點在於解決『資訊詰取』的問題(Information access),因為某人有種種因素影響,而無法取得他需要的資訊而需要圖資人的幫忙,這就是未來我們的工作有可能被Google取代的原因。
傳統的圖書資訊學的學術鑑別:
1900-1930,目錄學 (Bibliography)
1920-1950,文獻學 (Documentation)
1940-1950,科學資訊 (Scientific Information)
1950-1960,資訊檢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
1960- ,資訊科學 & 資訊學 (Information Science & Informatics)
1980- ,圖書資訊學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科學資訊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的起源於 World War II, Cold War, Cuban Missile Crisism。
其作法為:成立專門搜集科學情報機構、建立龐大的科學情報間諜隊伍、建立軍事工程技術情報分析部門、迅速發展竊取傳遞科學情報的手段與技術。
其發展為:科研成果 -> 軍事情報 ->民間應用。
重要開創者:Vannevar Bush,在他擔任OSRD主席,撰文『As we may think』,揭示資訊科學的形成,被尊為資訊科學的奠基人。
資訊科學 (Information Science) 起源:電腦科技的發展與資訊爆炸-第二次工業革命。
其定義:研究資訊的特性及活動,管理資訊傳遞過程的方法,及為確保資訊能被有效利用的資訊處理技術–Borko, 1968
其重要學會及期刊:ADI -> ASIS -> ASIST -> ISIST? (尚未改名) ;JASIS -> JASIST
資訊學 (Informatics) 起源於1967年蘇聯米哈伊洛夫在『FID新聞通報』上發表論文,指出資訊學就是科學資訊理論的新名稱。 (資訊計量學)
其定義:有關科學資訊的記錄、收集、分析、總結和理論的處理、儲存、檢索等最適宜方法和手段的開發 - UNESCO, 1970
其研究:資訊的搜集、傳遞、交流、加工、和利用。
資訊科學一定會講到科技、技術,而資訊學就比較抽象了。
圖書館學 (Library Science) 起源:
1808 – Schrettinger著作提到圖書館學此術語
1836 – Panizzi訂定目錄規則
1876 – ALA成立
1887 - Gottingen and Columbia成立圖書館學校其定義:為閱讀、研究和參考目的而收集的一批書,按一定順序將各種文獻歸類收藏起來的場所– 法國大百科
圖書館員專業(Librarianship):專門針對圖書館員的專業設計的學科 (英國)
圖書館管理學(Library Management):專門針對圖書館這個建築物的管理學
王崇德對於圖書館學的批評:圖書館學有三大疑慮:缺乏理論,經驗知識居多;板塊式的知識構成;依工作業務發展出的知識。
圖書資訊學的起源於 Albany 大學討論會 (1977),兩個學門 (圖書館學 and 資訊科學) 合作產出。其定義為兩學門並列且各自獨立。
資訊學的前面可以加上任何東西,因為我們研究的專注於圖書館,所以稱為圖書資訊學 (有書目性質的資訊學)。針對這個學科,我們可以研究它的呈現或外顯特徵、研究它的行為、研究它的效果。
資訊的認知觀點:Brookes知識方程式:K(S) + ΔI = K(S + ΔS)K = Knowledge;S = Structure;I = Information;Δ表新增
科學 (Science):有系統的、有組織的學問,必須包括問題 (Problems)、方法 (Methods)、理論(Theories)。
模式 (Model):把真實世界做一個簡化的呈現。
理論 (Theory):有一組系統化、相關聯的通則。其中有個重點在於『要解釋為什麼』。
何謂圖書資訊學:經由引文分析法 (Citation Analysis),可以看到,圖資資訊學散佈在四周,可以說圖資資訊學沒有核心學問。而且圖資界沒有大師。
圖書資訊學的共識為:多元化 (Multi-disciplinary)、跨學域 (Inter-disciplinary)、大範圍 (Metasciences)、易變動 (Changing)。
資訊科學:一門研究資訊的屬性與行為的學門。
圖資人的資訊科學:
Information Science:資訊檢索、資訊行為等。
Computer Science:資料結構、程式設計、作業系統、網路通訊等。
Library Science:館藏發展、分類編目、參考服務等。
圖資相關資源:組織及會議:ALA, IFLA, ASIST, SLA, ARL, ALISE, etc.
圖資相關出版品:圖書館學 (Library Journal, C&RL, etc.);資訊科學 (ARIST, JASIST, IP&M, JoD, etc.)
圖資相關網路資源:電子期刊 (D-Lib Magazine, Information Research, etc.);Blog (TechCrunch, ?, etc.)
沒有學理的學科,未來只有被取代的份!像大陸的圖資學習也朝向『管理』方面走,那是否未來圖資學科的走向如何呢?
成為學科的條件有四項:理論基礎、學術社群、工作職場、社會價值。
圖資學的理論基礎:先問問我們為何而存在,就會出現方法論、方法學。通常一般人認定的為找資料、儲存資料的地方,這是我們千萬不要放棄的一塊,因為這是大多數人認同我們的。
圖資學的學術社群:圖資的科系、學會、研討會、期刊....等,這樣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領域。
圖資學的工作職場:圖書館、出版界....
圖資學的社會價值:圖資存在的價值,其實跟教育很有關係,這是大家都會看觀看到的,這就是圖書館在解決『資訊落差』的問題。圖書館的工作在過去,最重要的焦點在於解決『資訊詰取』的問題(Information access),因為某人有種種因素影響,而無法取得他需要的資訊而需要圖資人的幫忙,這就是未來我們的工作有可能被Google取代的原因。
傳統的圖書資訊學的學術鑑別:
1900-1930,目錄學 (Bibliography)
1920-1950,文獻學 (Documentation)
1940-1950,科學資訊 (Scientific Information)
1950-1960,資訊檢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
1960- ,資訊科學 & 資訊學 (Information Science & Informatics)
1980- ,圖書資訊學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科學資訊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的起源於 World War II, Cold War, Cuban Missile Crisism。
其作法為:成立專門搜集科學情報機構、建立龐大的科學情報間諜隊伍、建立軍事工程技術情報分析部門、迅速發展竊取傳遞科學情報的手段與技術。
其發展為:科研成果 -> 軍事情報 ->民間應用。
重要開創者:Vannevar Bush,在他擔任OSRD主席,撰文『As we may think』,揭示資訊科學的形成,被尊為資訊科學的奠基人。
資訊科學 (Information Science) 起源:電腦科技的發展與資訊爆炸-第二次工業革命。
其定義:研究資訊的特性及活動,管理資訊傳遞過程的方法,及為確保資訊能被有效利用的資訊處理技術–Borko, 1968
其重要學會及期刊:ADI -> ASIS -> ASIST -> ISIST? (尚未改名) ;JASIS -> JASIST
資訊學 (Informatics) 起源於1967年蘇聯米哈伊洛夫在『FID新聞通報』上發表論文,指出資訊學就是科學資訊理論的新名稱。 (資訊計量學)
其定義:有關科學資訊的記錄、收集、分析、總結和理論的處理、儲存、檢索等最適宜方法和手段的開發 - UNESCO, 1970
其研究:資訊的搜集、傳遞、交流、加工、和利用。
資訊科學一定會講到科技、技術,而資訊學就比較抽象了。
圖書館學 (Library Science) 起源:
1808 – Schrettinger著作提到圖書館學此術語
1836 – Panizzi訂定目錄規則
1876 – ALA成立
1887 - Gottingen and Columbia成立圖書館學校其定義:為閱讀、研究和參考目的而收集的一批書,按一定順序將各種文獻歸類收藏起來的場所– 法國大百科
圖書館員專業(Librarianship):專門針對圖書館員的專業設計的學科 (英國)
圖書館管理學(Library Management):專門針對圖書館這個建築物的管理學
王崇德對於圖書館學的批評:圖書館學有三大疑慮:缺乏理論,經驗知識居多;板塊式的知識構成;依工作業務發展出的知識。
圖書資訊學的起源於 Albany 大學討論會 (1977),兩個學門 (圖書館學 and 資訊科學) 合作產出。其定義為兩學門並列且各自獨立。
資訊學的前面可以加上任何東西,因為我們研究的專注於圖書館,所以稱為圖書資訊學 (有書目性質的資訊學)。針對這個學科,我們可以研究它的呈現或外顯特徵、研究它的行為、研究它的效果。
資訊的認知觀點:Brookes知識方程式:K(S) + ΔI = K(S + ΔS)K = Knowledge;S = Structure;I = Information;Δ表新增
科學 (Science):有系統的、有組織的學問,必須包括問題 (Problems)、方法 (Methods)、理論(Theories)。
模式 (Model):把真實世界做一個簡化的呈現。
理論 (Theory):有一組系統化、相關聯的通則。其中有個重點在於『要解釋為什麼』。
何謂圖書資訊學:經由引文分析法 (Citation Analysis),可以看到,圖資資訊學散佈在四周,可以說圖資資訊學沒有核心學問。而且圖資界沒有大師。
圖書資訊學的共識為:多元化 (Multi-disciplinary)、跨學域 (Inter-disciplinary)、大範圍 (Metasciences)、易變動 (Changing)。
資訊科學:一門研究資訊的屬性與行為的學門。
圖資人的資訊科學:
Information Science:資訊檢索、資訊行為等。
Computer Science:資料結構、程式設計、作業系統、網路通訊等。
Library Science:館藏發展、分類編目、參考服務等。
圖資相關資源:組織及會議:ALA, IFLA, ASIST, SLA, ARL, ALISE, etc.
圖資相關出版品:圖書館學 (Library Journal, C&RL, etc.);資訊科學 (ARIST, JASIST, IP&M, JoD, etc.)
圖資相關網路資源:電子期刊 (D-Lib Magazine, Information Research, etc.);Blog (TechCrunch, ?, etc.)
訂閱:
文章 (Atom)